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情动态 > 正文

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仍是趋势

作者:admin来源:中国干燥设备网 日期:2015-4-28 19:07:43 人气: 标签:

  新闻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和国家定价两种。韩国石油价格市场化进程和我国类似,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和价格放开三个阶段。1994年开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先是建立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联动机制,然后建立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并于1997年开始,石油价格完全市场化。日本的石油价格在1996年之前由政府严格控制,1996年后,石油市场逐渐开放,目前成品油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日本政府不再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市场价格。

  尽管同处垄断性行业,中国石油、中石化却没有像中国海洋石油一样进入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的投资推荐名单,中海油对李晶的吸引力是作为资源公司中海油因具有自己的油源而受价格调控影响不大。在李晶看来,“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业务最近一段时间受到很大的压力,在全球的油价在110块钱一桶的情况下相关的业务是不可能盈利的,”当然李晶也看到,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补偿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一些亏损,李晶分析,“政策对企业在4月份之后的盈利情况会有一些良好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政策对炼油企业的支持所给予投资者的信心有限,李晶依旧认为,“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而成品油则是由政府限定价格的情况对炼油企业的盈利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影响。”

  也就在几天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洁敏表示,目前的国内成品油价和国际相比差距很大,国内的炼油亏损不是炼厂管理问题,而是价格没有理顺所致。在国际油价达到120美元之时,国内的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只有68美元,只相当于国际油价的近1/2。但长远来看,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仍是趋势。

  价格市场化 共同的期待

  4月19日,国内两大油气巨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透露,中央财政已从4月1日起对进口原油加工形成的亏损给予适当补助,补助资金按月预拨和清算。与增值税先征后返不同的是,财政部对两大集团的这项扶持政策没有规定结束日期。

  此前,财政部斥资123亿元,用于补贴中国石化在炼油板块的亏损。4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公告,自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对中_国石油进口的50万吨汽油、100万吨柴油和中国石化进口的50万吨汽油、150万吨柴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初步测算,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可分别减少18.7亿元和25.1亿元税负,总计约44亿元。

  财政给予炼油企业的补贴却并不被两大集团看好,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难题。中国石油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炼油与销售板块2007年亏损206.8亿元;中国石化去年炼油业务亏损则高达136亿元。4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炼油业亏损239.24亿元,损额之高尚属首次。

  兴业证券分析师方磊算了一笔账:中国石化每年加工70%原油来自进口,进口量1.13亿吨以上,中国石油外购原油1670万吨。假设公司进口原油形成的亏损有50%能得到财政补贴,在1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假设和目前成品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石化每个季度会获得85亿~90亿的财政补贴,中国石油则相当于补贴约9亿元。

  蒋洁敏表示,现在炼油亏损是中石油必须承担的,“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但他同时提到,“价格市场化的趋势并没有变。”

  中央财政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系列的现金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着实让众多地方炼油企业“眼红”,与他们无关的巨额财政补贴已经挫伤到地方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地炼亏损严重,生产积极性极低,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近年最低水平20%~25%,汽柴油产量也大幅缩水,成为国内部分地区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全国共有地炼企业82冢。据统计,地炼柴油供应占国内供应10%~15%,汽油供应占全国的5%一10%。

  失灵的价格传导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位领导在一次公开的大会上表示,“记者们每次见到我都要追着问油价什么时候能够接轨”,对于人们关心的问题,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表。但他表示,目前的油价不利于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消费者选择高能效小排量车,“去年小排量车增长低于汽车销售的整体增长。”

  从4月份的汽车销售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车市增长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以“油老虎”著称的SUV却一枝独秀,前四个月国内SUV的销量比去年同期猛增400h,以上,远远高于同期乘用车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豪华SUV、大排量豪华轿车、跑车的进口量也大幅增长,中国的高油耗、大排量车市场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2007年,排量小于1.3L的车型共销售73.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1.60%,与上年相比市场占有率下降3.7%。而排量小于1.0L的车型仅销售25.17万辆,同比下降30.9%。

  应当看到,油价是激励中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途径,激励中国居民寻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经济工具。日本将油价改革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日本经济不仅没有被石油危机冲垮,反而以此为契机,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培育出了如丰田汽车、东芝电子等极为注重节能环保、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公司,日本也成为世界上最注重节能的国家之一。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国内生产原油比率仅占总供应量的0.3%。为应对高油价以及未来可能的石油危机,日本政府一方面逐步放松石油管制,确保油价压力能有序、顺畅地向企业和消费者转移,使油价成为逼迫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开展节能降耗、增强消费者节约意识的基本经济机制;另一方面,则下决心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抑制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制定苛刻的节能和环保标准,引导和逼迫企业降低能耗。

  油价调整需综合考虑

  目前国内的成品油调价幅度赶不上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幅度,从长远来看,要保持市场的供应还是要理顺价格,也就是说要使生产者、经营者都有利可图,这样才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改善市场的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是否调整成品油价格,既要结合国际市场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兼顾下游行业和居民实际承受能力,要考虑油价调整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牛犁预计,今年成品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理顺价格会推动物价上涨。目前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经释放出不涨价的信号,国家在成品油价格改革上不会采取激进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研究”课题组则认为,油价改革并非只能在低油价时才能进行。国际经验证明,时机对油价改革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改革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推进改革的决心。美国是在油价高位波动时期启动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典型。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油价高涨,消费者对政府怨声载道,但为解决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失真、供需失调、石油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美国政府下决心从1979年开始分阶段解除石油价格管制,用不到3年时间实现了油价的市场化。

  放开油价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价格放任不管。无论是市场机制较完善的欧美国家,还是刚刚完成市场化或正在向市场化过渡的国家,各国均通过行业立法、设立分销商资质、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体系等手段,规范石油企业的经营行为,制止价格垄断、哄抬物价、恶性竞争等行为。当油价过高时,政府可以适当调整税收,以减弱高油价对社会的冲击,同时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通过石油储备传递市场信号来影响国际、国内油价。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