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GPS模块、温度传感器等微型传感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而在最近的国外传媒界,一种名为“传感器新闻”的概念不胫而走,成为当下科技与传媒跨界结合的一个热门话题。简单来说,这一概念就是新闻媒体机构采用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而撰写成相应的新闻报道。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传感器无处不在。资料图
今天,小编便来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此相关的案例。
声音传感器:监测猫头鹰飞行时的声音数据
首先,新闻记者节可以利用公共设施中的传感设备来采集新闻数据,同时记者可以根据需要采购或动手DIY一些简单实用的传感器。
夜间飞行的猫头鹰。资料图
例如,BBC探索频道就曾做过一个记录鸟类飞行时声音的报道,为了证明猫头鹰的声音是非常轻的,他们便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录音转化为频率,把传统广电报道的形式转化为了数据报道;《休士顿记事报》的一名记者为了探测当地一些化工厂是否释放有害物质,在化工厂周围设置了一些传感器,探测土壤污染情况。
在央视《是真的吗》一期节目中,节目组请来专家,为观众演示骑车时戴长围巾卷入车轮后的受力大小。视频截图。
另外,在国内,一些电视节目也有类似的做法,利用传感器进行现场演示,或将采样带到专业研究机构,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检测。
温度传感器监测蝉出现时的温度数据
在美国,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也曾借助一些用户的可穿戴设备,或用户智能手机上的传感器,然后采用众筹的方式收集新闻数据。
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亚洲板曾借助用户手机上的GPS定位及记录运动轨迹的移动客户端软件提供的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是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创作了一个“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
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曾邀请听众用温度传感器测自家后院的温度,以此来探测什么温度时有蝉出现。资料图
另外,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曾邀请听众一起用温度传感器做过一个研究“蝉鸣”的联合实验报道。每到夏季,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土壤中的蝉虫就开始繁衍,蝉鸣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该电台就邀请听众用温度传感器测量自家后院的温度,探测什么温度时有蝉出现。这类互动跟科技搭边又好玩,自然吸引了许多听众,受到很多好评。